在政策的推动下,许多城市开始加快存量商品房的“收储”进程,以解决楼市库存压力。自从5月17日中央提出将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房以来,全国已有超过60个城市表达了支持,32个城市出台了具体方案,14个城市有项目落地。尽管如此,实际收购进度仍显缓慢,尤其是在试点城市之外。政策推行的过程中,地方政府对商品房库存的“再配置”和“再定价”带来了一定的挑战。
各地政府通过不同模式确定“收储”价格,以适应市场情况。比如,沈阳以保障性住房的重置成本作为参考,而西安和福州则选择以市价的五折进行配售。然而,符合“收储”标准的项目数量有限,开发商低价出售的意愿不高,导致整体落地进展较为缓慢。郑州作为最早探索这一政策的城市之一,成效初显,但其他城市的收购仍局限于小规模项目。
存量房“收储”作为一项政策性举措,旨在缓解当前楼市的库存压力,同时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地方政府面临不少挑战。首先,由于市场环境、政策导向和地方财政能力不同,导致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差异。部分城市由于资金、资源有限,未能大规模推进“收储”项目。此外,开发商由于价格预期差异,对低价出售存量房保持谨慎态度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策的实施。针对这些问题,相关部门需要制定更加灵活和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,比如提供财政贴息、简化审批流程等,以增加开发商的参与热情。此外,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创新收购模式,不仅限于商品住宅,还可探索收购闲置商业地产和公寓,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房源的合理配置。总之,“收储”政策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,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加大力度进行推广和落实,才能真正达到稳楼市、惠民生的双重目标。\n